“学弟学妹帮个忙,我要完成实践任务”“支持学长学姐创业,就当请喝奶茶”……时值大学开学季,近期多所高校出现“假冒学长学姐”团伙,以“创业实践”“任务考核”为名,向新生兜售高价文具,光靠卖笔就能每人骗上千元。其实,这背后还暗藏更大陷阱:在扫码付款时被窃取个人信息,后续诱导刷单等诈骗行为。
“刚刚讲的防范知识都记牢了吗?不在的室友请帮我们转达到位哦。”9月第一周,正值各大高校开学高峰,沪上平安校园迎来各地数万新生。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携手上海市教委及各大高校集中反诈、花样出招,让“公共安全第一课”也“潮”起来。
“动动手指日赚千元,还有此等好事?”“低价充值、高价收购,这‘饼’你可千万别吃!”教学楼、宿舍楼、宣传栏、电子屏,写满避坑指南的“吸睛”反诈宣传海报标语,以及萌趣漫画随处可见。从体育馆到食堂,在报到、军训、入学教育等节点,上海公安文保民警支起流动宣传点,输出“防骗干货”。
【40元一盒笔竟买了30盒】同花顺e配
在近期迎新的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校,文保分局民警们走进校园,会同辖区高校学工、保卫等部门,开讲“反诈第一课”。一些明星警员,“那个谢蜀黍”工作室牵头人谢晔、“沪东警花在校园”公众号创作人任芝秀、“薛红工作室”牵头人薛红等,化身脱口秀演员,巧妙将刷单、网购、投资理财、网游账号交易等高频诈骗案例,改编成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段子及热梗,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拆解诈骗套路、传授防范技巧。
现场还设置了“场景模拟”“答题闯关”“反诈串烧歌曲接力”等互动环节,如通过手机上模拟的“虚假网贷APP”界面,让学生直观看到低利息背后的骗术逻辑链,“零距离”感知身边的骗局。同时,通过洞察青年学生生活消费与社交场景需求,文保分局联合支付宝“蚂蚁消金”、滴滴出行等企业精心准备一系列“反诈大礼包”:选取冒充好友、新型知识付费、虚假购物退款等常见骗术,融合学生喜爱的视觉元素、关注的话题视角,量身印制《校园反诈历险记》文件夹、便利贴。
比如,沪东高校派出所就援引了“学长”卖笔赚学分的诈骗案例:大一学生小新宿舍来了两名自称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“学长”,兜售中性笔,一盒40元。称参加实践项目卖一盒中性笔能加0.3学分,要求小新及其他3名室友各买10盒。4名新生考虑到学习用品以后用得着,就扫学长的收款码各自付款400元。
之后“学长”劝说四人帮助其完成任务,各自再购买20盒,待到其任务结束后,可退还资金,并添加了4名同学的微信。四人出于对学长的信任和同情,每人再次扫码各付800元。两天后,小新及室友微信联系学长退款,发现被拉黑,每人损失1200元。
【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】
同济大一新生小陈说:“以前觉得诈骗离自己远,今天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,以后也能一眼识破骗局了!”校内外安保力量还借助“拉布布”网红IP“萌力破圈”,定制《反诈热点知多少》环保编织袋、漆扇、种子罐、挂钩等,圈粉一众师生、家长。参与活动的家长纷纷点赞,“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乡上学,最怕他遇到诈骗,没想到上海有专门的文保民警为孩子们作安全防范科普,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。”
不止于线下,“那个谢蜀黍”“沪东警花在校园”“虎贲突击队”等高校安全防范微信公众号平台,推出《假冒学长卖笔赚学分?我的钱包被掏空!》《开学前“群”魔乱舞?警惕这些“热心”邀请》等反诈短视频、图文指南,联动各校辅导员转发推广,确保新生群体全覆盖,并在公众号后台为留言提问的同学答疑解惑、沟通疏导,让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的反诈意识根植学生心中。
“沪东警花在校园”就提醒学子,在冒充学长学姐的推销类骗局中,骗子的年龄、穿着往往与在校大学生无异,会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对新生强买强卖,在交易时通过二维码收款,且收款码并非骗子本人的,所以款项很难追回。如遇到此类上门推销:首先不要不好意思而被道德绑架,果断拒绝;其次,保护自身安全,不发生单打独斗、当场擒获等举动;最后,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马上告知宿管员并拨打校保卫处电话求助举报。
在护校安园方面,申城文保分局结合“砺剑2025”系列集中清查整治行动,联合各校保卫部门对宿舍、食堂、实验室、图书馆等重点区域开展“拉网式”安全检查,并对校内在建工地、危险物品管理、保安员配备和消防设施等情况开展全覆盖检查,确保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。
灵菲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