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少数民族政权,其存在时间跨度从唐朝末年一直延续至1227年。在1038年,西夏正式自立为帝,尽管其地理面积较小,但它与宋、辽、金三大政权长期对峙,成为当时中国北方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。然而,西夏的建立者到底属于哪一类人群锦达网,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。
西夏的建立者来源于党项族,党项族本身则属于羌族的一支。早在汉代,党项人就被称作“党项羌”,活跃在今天的青海一带。《隋书·党项传》记载了党项族的生活习性:“党项每姓为部落,大者五千余骑,小者千余骑,俗尚武力,无法令,各为生业。”这表明,党项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,且未受到统一的管理,彼此独立。
展开剩余81%到了唐朝,党项族已经形成了八个主要部落,分别是细封氏、费听氏、往利氏、颇超氏、野利氏、米擒氏、拓跋氏等,其中拓跋氏部落最为强大,最终成为党项族的盟主。拓跋氏的来源问题,一直以来存在两大主要观点。一派主张拓跋氏源自羌族,这一看法由《隋书》《旧唐书》《宋史》支持;而另一派则认为,拓跋氏属于鲜卑拓跋氏的后代,他们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,曾随鲜卑族西迁至青海,最终融入了当地的羌族。这一观点得到了《元和姓纂》《辽史》和《金史》的支持。
支持鲜卑拓跋来源的说法,主要依据来自唐代林宝的《元和姓纂》一书。该书提到,拓跋守寂是党项的领袖拓跋思泰之子,而拓跋守寂的祖籍本在东北,曾被称作“东北蕃”。安史之乱后,唐朝将其迁移到夏州,逐渐发展成党项族的领导力量。然而,这一说法与另一历史记载发生了矛盾。《元和姓纂》所述拓跋守寂出自三苗,而三苗被认为是羌族的祖先,尤其与姜姓有深厚渊源。更进一步,《隋书》指出,“党项羌者,三苗之后”,进一步表明党项族与古羌有紧密关系。
这种史料上的矛盾让现代学者依然争议不断。最近,一些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,认为党项拓跋氏可能源自西迁至西北的秃发鲜卑一支。秃发鲜卑在曹魏时期由于内部矛盾而分裂,部分部落迁徙至河西走廊,发展壮大,并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南凉政权。尽管这种观点看似有些道理,但由于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,而且与已有的记载相冲突,因此仍然被视为一种不具备确凿证据的假设。
面对这些矛盾的史料锦达网,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基因学的角度寻找突破口。西夏灭亡后,虽然大部分西夏王族成员被蒙古所杀,但仍有少部分幸存者。部分王族成员改姓李(唐朝赐姓)和魏(由嵬改姓而来),并继续生存下去。另一些王族成员则融入了蒙古族。成吉思汗的养子察罕便是西夏皇族的后裔,他的本姓为嵬。蒙古人称西夏人“唐兀特”,在喀尔喀部落中,也有“唐兀特”血统的千户。
根据23魔方基因数据库的资料,西夏王族李氏和魏氏的后裔,父系Y染色体的基因标记大多数为D-Y14813。这个基因群体主要分布在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西部和陕西一带,与西夏的古代疆域几乎一致。据推测,这一基因群体的爆发时间约为1430年前,正好是拓跋赤辞归顺唐朝的时期。
2020年,《欧亚大陆东部草原6000年的动态遗传史》发布了关于蒙古帝国时期的基因信息。在蒙古高原的37个DNA样本中,研究人员提取到了一个方形墓的墓主DNA,其父系为D1a2a-P47,恰好与西夏皇族的D-P47-Y14813基因上游相匹配。通过对墓葬形态的分析,该墓主显然并非传统的蒙古人,因为蒙古人通常建圆形墓。推测该墓主可能是融合进入蒙古部落的西夏王族后裔,也即“唐兀特”家族。
与此相对,鲜卑族的主流Y染色体为C2,已有多项考古研究验证了这一点。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西夏的拓跋氏并非源自鲜卑拓跋氏的说法。历史上,北魏时期曾广泛赐姓“拓跋”,许多外族首领因此改姓拓跋。因此,党项族的领导者很可能是在北魏时期改姓“拓跋”的。随着北魏灭亡,拓跋氏逐渐不再作为姓氏使用,党项族在北宋时期,为了宣扬自己是北魏皇族的后代,才将姓氏改为“元”。西夏的创建者元昊便是这一变革的代表。
关于D系基因的起源,D系和C系都是晚期智人到达东亚大陆时的重要基因群体,因此常被称作“老亚洲人”。D系最早的祖先肤色较深,身材较矮小,因此有人称之为“小矮黑人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早期的体征逐渐消失,但D系基因依然在现代部分民族中保持较高频率。在中国,D系基因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,尤其在藏族中约有55%的男性为D系,彝族也有三分之一的男性为D系。
藏族和现代羌族都被认为是D系和O系融合的后代,且羌族中的D系基因频率较高也是十分自然的现象。作为羌族的一支,党项族自然也拥有D系和O系两大父系基因。进一步的研究显示,上海复旦大学对大地湾遗址中的古人骨DNA检测结果表明,古羌人早期便拥有D系基因,这也证明了古羌人在西北地区的农耕文化的形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灵菲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